中文 English
服务热线:+86-13725920210

脚手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何保证?

2025-07-28

click:596

为确保脚手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,需从设计、材料、搭设、使用及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系统性措施,以下是具体保障手段:

一、设计阶段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保障

荷载计算与结构设计

明确荷载类型:需考虑施工人员、材料、设备等永久荷载,以及风荷载、地震荷载等可变荷载,按《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》(GB 51210)等规范进行精确计算。

结构形式优化:根据建筑高度、平面形状选择合适的脚手架类型(如双排落地式、悬挑式、爬架等),确保立杆间距、横杆步距、扫地杆设置等参数符合设计要求。例如,落地式脚手架立杆间距通常不超过 1.5 米,步距不超过 1.8 米。

抗倾覆设计:通过附墙拉结(如刚性拉结构造)将脚手架与建筑主体连接,拉结间距按高度不超过 4 米、水平距离不超过 6 米设置,确保架体不发生整体倾覆。特殊场景专项设计

对超高脚手架(高度>50 米)、大跨度脚手架或荷载集中区域(如物料平台),需进行专项设计并组织专家论证,必要时增加型钢支撑、卸荷装置等加强措施。

二、材料质量控制

核心材料标准

钢管:采用 Q355B 级高频焊接钢管,直径 48.3mm±0.5mm,壁厚 3.6mm±0.36mm,严禁使用弯曲、锈蚀、裂纹的钢管。

扣件:采用可锻铸铁或铸钢扣件,抗滑承载力≥8kN,抗破坏承载力≥10kN,进场时需检查扣件螺栓拧紧力矩(40~65N・m)和外观质量。

脚手板:木脚手板厚度≥50mm,钢脚手板厚度≥2mm,严禁使用破损、变形的脚手板,且脚手板需满铺并固定牢固。

材料检测与验收

对钢管、扣件进行抽样送检,检测力学性能(如抗拉强度、抗弯强度)和外观质量,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。

三、搭设过程的规范性控制

基础处理与支承结构

地基加固:落地式脚手架基础需平整夯实,铺设通长脚手板或型钢垫板(厚度≥5mm),并设置排水措施,防止地基沉降导致架体倾斜。

悬挑支撑:悬挑式脚手架的悬挑梁采用 16 号以上工字钢,锚固端长度≥1.25 倍悬挑长度,通过预埋 U 型螺栓与建筑主体固定,螺栓直径≥16mm。

架体构造要点

立杆与横杆连接:立杆垂直度偏差≤1/200 架高,横杆水平度偏差≤10mm,扫地杆距地面≤200mm,确保架体垂直度和水平度。

剪刀撑与斜撑设置

双排脚手架外侧需连续设置剪刀撑,宽度 4~6 跨(≤9 米),斜杆与地面夹角 45°~60°,底端固定在地基或立杆上。

高度>24 米的脚手架,内侧纵向每隔 5~7 跨设置一道竖向斜撑,增强架体整体性。

作业层防护:脚手板满铺并固定,外侧设置 1.2 米高防护栏杆和 180mm 挡脚板,下方张挂密目安全网(网目密度≥2000 目 / 100cm²),防止人员坠落和物体打击。

附墙拉结施工

按设计间距设置附墙件,优先采用钢管刚性连接(如穿墙螺栓、抱箍),严禁使用铁丝柔性拉结。当墙体无法设置附墙件时,需采用悬挑卸荷等替代措施。

四、使用与管理中的安全保障

荷载限制与均匀分布

明确脚手架使用荷载标准(如装修架≤2kN/m²,结构架≤3kN/m²),严禁超载堆放材料或集中堆放重物(如搅拌机、钢筋堆)。

材料堆放需均匀分布,避免局部荷载过大导致架体变形。

日常检查与维护

定期巡检:每周至少检查一次架体,重点查看立杆沉降(≤10mm)、扣件松动、脚手板破损、附墙件缺失等问题,发现隐患立即整改。

特殊工况检查:遇大风(≥6 级)、大雨、大雪后,需对架体进行全面检查,清除积雪、积水,修复受损构件。

拆除作业规范

拆除前需编制专项方案,明确拆除顺序(自上而下、逐层分段,严禁上下同时作业),设置警戒区并派专人监护。

拆除的构配件严禁抛掷,需分类堆放并及时清运,避免架体局部受力不均引发坍塌。

三、安全防护与应急措施

四、安全防护设施

在脚手架出入口设置防护棚(长度≥3 米,宽度≥架体宽度),顶部满铺双层脚手板,防止高空坠物。

架体与建筑主体之间的间隙(>150mm)需用脚手板或安全网封闭,避免人员坠落。

应急管理

制定脚手架坍塌应急预案,配备应急救援器材(如千斤顶、钢丝绳),定期组织演练,确保发生事故时能快速响应。